说到自行车,中国人再熟悉不过。作为曾经的“自行车王国”,我们有着独特的自行车记忆。随着时代的不同,自行车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!
自行车传入中国
18世纪末,法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,解锁了人类出行新姿势。
△自行车由模型诞生到今天形态的演变过程
十九世纪中后期,自行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。然而,传入中国的自行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受到中国人的青睐。一方面造价高昂,且受限于困难的骑行技术;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道路颠簸不平,难以操控。作为西方舶来品的自行车饱受冷落。
△清朝时期,北京的自行车
自行车被中国人接受
直到20世纪初,自行车成为宫廷贵族娱乐的工具,才算苦尽甘来。史料记载,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了感受自行车呼啸而过的酸爽,不仅让妃子、侍从跟着一起骑,还下令锯掉宫门的门槛。
△清朝末代皇后婉容骑自行车 图片 | 视觉中国
民国初期,自行车在京城街头已时有出现,但只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以及少数留洋归来的人家才有。自行车被视为一种奢侈品,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。
△北京街头穿长袍骑自行车的人 图片 | 视觉中国
当时的自行车车型已有男车和坤车之分。男车有横梁,坤车是弯梁,为的是女士穿旗袍、裙子方便上下车。
△民国时期,骑坤车的女子
这段时期,京城还出现过“玩车一族”,就是把自行车捯饬得非常漂亮。有的在车把上装上反光镜,有的给车把配上颜色鲜艳且带长穗儿的把套儿。有的给车安上双响的铃铛,一按铃铛把儿,铃声清脆悦耳。
1911年,,用于投递邮件。这是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到上海。自行车从此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,也标志着自行车普及到大众化的层面,上海街头的自行车渐行渐多起来。
△1911年,
自行车成为“三转一响”之首
所谓“三转一响”,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“奢侈品”,即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和收音机,而自行车居首位。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,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,特别是那些要结婚的年轻人,自行车成了结婚时必需的“三大件”之一,但要想买上一辆,可谓“一票难求”。
△70年代结婚时的"三大件"
人们谈论起“飞鸽”、“永久”、“凤凰”,不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谈论“捷达”、“富康”、“桑塔纳”。
△70年代“永久”自行车相当于如今的宝马
自行车王国
上世纪80年代,北京的自行车以平均每年5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。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。那时每日上下班时壮观的自行车洪流,更是让中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“自行车王国”。
△1984年,北京天安门前 图片 | 视觉中国
△1984年,上海,光新路 图片 | 视觉中国
△1986年,北京长安街复兴门路口 图片 | 视觉中国
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自行车的生产品牌也不再局限于老三样(飞鸽、永久、凤凰),各种样式、型号的自行车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。
△20世纪70年代,上海,各种自行车在市场上供应
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北京自行车保有量最多的时候,1995年全市有自行车831万多辆,居全国各城市之首。
△20世纪90年代,北京东单上班的自行车人流 图片 | 视觉中国
自行车还成了融合双边关系的重要工具。
1974年到1975年期间,,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,两人骑车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被传于报纸杂志上当作佳话。多年后,老布什夫妇访华时,还收到两辆“飞鸽”自行车的国礼。
△老布什和芭芭拉骑自行车在天安门前合影
汽车代替了单车
上世纪90年代以后,越来越多的摩托车、小汽车出现在中国的马路上,普通人拥有私家车的梦想开始逐渐照进现实,人力逐渐被发动机取代,“二轮”逐渐被“四轮”替代。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,依靠人力来提供动力的自行车,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需求,自行车也不再是“财富”的象征,骑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。中国开始由自行车大国向汽车大国转型。
△90年代后,汽车增加,自行车使用率逐渐减少
共享单车成为新时尚
进入21世纪以后,自行车也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型代步工具,而渐渐有了时尚、运动、休闲、健身等新定位;近些年,共享单车又多了起来。
随着共享单车占领街道
它的乱停乱放问题也受到关注
你对共享单车管理有什么建议
可以给北青菌写留言哦
(来源:央视新闻、人民网、中新网、澎湃新闻、视觉中国等)
在这里
让你了解淄博交通
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
高青县交通运输局举办《宪法》宣贯培训班
实用 | 车子淋过雨的车主一定要看!雨后不洗车,后果很严重!
博山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“安全生产月”应急实战演练活动
高考大幕拉开 沂源交通80余辆爱心车上路护考!
公路晒粮危害多 桓台公路分局制止打场晒粮行为
古代学子的艰辛“高考路”
挤什么挤,赶紧往里走!」有时候,这其实是个保护你的暗号